2025年互动式天文教育和科普全国教师培训在大连举办
发布时间:
2025-07-30 17:14
修改时间:
2025-07-30 17:11
文章类别:
阅读次数:
238

2025年7月28日至30日,由辽宁师范大学主办,大连市第二十高级中学、大连市牧夫天文学会协办的2025年互动式天文教育和科普全国教师培训在辽宁大连举行。在天文科学教育联盟、中国天文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天文科普工作协作组、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教育研发应用中心指导下,来自全国30余名教师及科普工作者参与此次培训。

图1 培训合影

 

开班典礼上,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院长孙景昌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培养兼具科学思维、技术素养与传播能力的天文教育教师,是筑牢国家科学人才培养根基的关键一环,并寄语学员在三天的培训中深化专业认知、凝聚协作力量。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崔辰州研究员回顾了培训发展历程。他指出,本次培训融合前沿教育理念与创新技术工具,将助力一线教育工作者掌握数驱科教、数智融合等新范式,并鼓励学员通过深度交流共建天文教育生态。


图2  开班仪式

 

培训期间,学员们深入学习了天文教育的理论基础、天文数据的相关知识、望远镜操作与天文观测的基本技巧,以及万维望远镜平台的操作与教学应用;了解了数驱科教理念在中小学天文教育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天文课程开发中的创新成果。

天文学教育概览为参训教师夯实理论基础。专家不仅介绍了天文学数智化发展的前沿理念,还深入解析全国中小学天文竞赛组织策略与科普视频创作方法论,同时聚焦基础教育阶段天文知识体系构建,并结合全民科学项目探讨青少年天文科学素养的提升路径。

观测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了解天文的重要手段。专家系统介绍了中小学教育阶段如何选择观测设备、如何策划观测活动的方法,将望远镜操作技巧、天体拍摄方法转化为可落地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实现从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跃升。

图3 培训精彩瞬间

科学数据的创新应用正深刻变革中小学天文教学范式。通过将真实宇宙影像、望远镜观测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教学资源,不仅让深奥的天文概念变得可触可感,更显著提升了课程质量与学生认知效率。专家们分享了天文数据基础知识、基于真实科学数据的天文学教学最新动态、基于公众科学项目的科教课程开发经验、公众科学项目实践等内容,介绍了如何将科学数据转化为教育资源的方法。

图4  培训精彩瞬间

万维望远镜作为开展天文教学的利器,可帮助天文教师打造互动式教学场景。专家们从零起步介绍万维望远镜基础操作,逐步进阶至特殊天象动态演示、三维天体模型构建,以《火星漫游》为案例贯通宇宙漫游开发全流程。阶梯式教学与互动实践,使参训教师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万维望远镜平台的使用方法,以及将天文数据转化为可视化课程资源的核心能力。

图5  培训精彩瞬间

人工智能技术为天文教育注入革新力量。参训教师现场体验生成式AI辅助设计的互动天文课程,直观感受技术对教学效率的大幅提升。这种“人类教师+AI工具”的协同模式,为破解师资不足、设备有限等实际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此外,培训还组织学员参观了辽宁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技术学院的科普展厅、开展天体观测实践等活动,学员们在体验与互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天文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场景的理解。

图6  天体观测实践&科普互动体验

 

结业仪式上,崔辰州研究员和乔翠兰教授为参训学员颁发证书,多位专家为大家献上寄语。他们期待教师们将培训所获融入日常教学,持续探索天文数据的教育应用价值,以先进技术与前沿理念激活课堂。通过设计多元天文科普活动、深度参与全民科学项目,点燃学生对浩瀚星辰的探索热情。

图7  颁发结业证书

参训教师高度评价课程的前沿性与实践性。他们表示,从望远镜实操到AI课程开发,从数据可视化到万维望远镜创作,培训课程为中小学天文教育、公众科学项目开展提供了可直接复用的资源与方法。后续,他们将把数据驱动理念、智能技术工具融入教学实践,通过设计创新科教活动激发青少年探索热情与创新精神。

图8  交流分享

 

)
Yang Hanxi
(文章编辑:
我们使用cookies为您提供更好的体验。继续使用本网站,即表示您同意按照我们的Cookie 政策使用cookie。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