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1日至8月1日,首届全国天文公众科学大会在辽宁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作为国内首个聚焦天文公众科学的专业会议,大会汇聚了来自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科普场馆及企业的120余位代表,共同探讨公众深度参与天文学研究的有效模式与未来发展路径,推动科研资源与公众力量在天文领域的创新融合。“天文学是人类探索宇宙最古老的科学之一,也是最具开放性和协作性的学科。公众科学的兴起,为天文学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刘继峰在大会开幕致辞中说。
图1 大会合影
大会邀请中国科学院大学陈建生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做主旨报告。陈建生研究员详解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公众科学计划,展望了国家重大科学装置面向公众开放数据资源、激发全民参与宇宙探索的前景。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宇宙图像资源开发,是对公众进行科学宇宙观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有效路径。赵刚研究员系统梳理了系外行星探测从理论到技术的突破历程,提出自动化设备与人工智能已开启全民科学发现时代。他认为,公众可借助技术力量参与系外行星大气及生命信号探测,成为推动新成果涌现的重要助力。
图2 主旨报告
20余位专家围绕重大科研项目公众参与、技术赋能与挑战、创新应用与跨界探索、科普传播与教育融合等维度作专题报告。他们结合自身实践,分享了各自对公众科学概念的理解、项目实践经验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系统呈现了我国天文公众科学领域二十年来的探索历程与丰硕成果。值得一提的是,牛津大学Chris Lintott教授深度剖析PB级数据时代下公众科学新范式,为我国发展提供关键借鉴。
图3 专题报告
在嘉宾论坛环节,专家们聚焦公众参与机制、科教融合路径、技术赋能模式及科学素养提升四大核心议题深入交流。与会专家达成共识:构建“科研机构主导-技术平台支撑-教育系统培养-科普场馆传播”协同生态是推动天文公众科学健康发展的关键:科研机构需开放数据资源并优化项目设计;技术平台应研发工具连接科研与公众需求;教育系统须开发课程培养后备人才;科普场馆要发挥场地与受众优势扩大项目影响力。
图4 嘉宾论坛
本次大会首次明确了公众科学的定义,即:公众科学是围绕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以产生科学成果为目标,由社会公众协作开展的一种科研模式。大会组委会正式发布了《天文公众科学行动规划2025》:
✔平台构建:依托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构建集项目矩阵与开发者社区于一体的公众科学云平台,实现项目“零代码”快速部署;
✔项目研发:依托中国虚拟天文台,实现公众科学板块拥有至少10个高质量项目;
✔科教融合:开发并发布项目配套的教育资源包,建立完善的参与者教育与支持体系;
✔行业规范:制定公众科学领域行为规范与发展白皮书,推动行业标准化与建制化运行。
图5 闭幕发布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要策划发起方,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积极响应大会发布的行动规划,发布了一批天文公众科学项目及平台,包括China-VO公众科学平台、公众科学项目“星系马戏团2.0”,以及天文公众科学开发者社区和项目网站群部署。这些新项目、新平台的涌现,将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天文探索的渠道,降低参与门槛,为不同背景的公众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实践与成果展示平台。
图6 大会发布
本次大会为天文公众科学的理论建设与实践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系统化推进天文公众科学事业迈出关键一步。未来,“科研—公众双向赋能”的中国方案,或将为全球天文公众科学发展提供重要范式。
图7 闭幕致辞